
20年前,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二年級杜奕槿在宿舍創立了批踢踢實業坊。當初以台大學生為主的BBS非營利性社團,如今已成為擁有一百六十萬會員,同時可容納十五萬人上線,生產超過四萬篇文章的網路論壇。
如果你以為他只是個談論吃喝玩樂的論壇,那你就錯了。批踢踢非營利以及非商業化的特色,使它逐漸成為台灣批匯集各方意見,批判性極高的論壇。許多公共議題在批踢踢上的傳播速率甚至比主流媒體還要快速,也因此出現了「記者上批踢踢抄新聞」的奇怪現象。 『它就像地下社會,容易凝聚不滿,形成力量。』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在接受商業週刊訪問時說。如今的網民已突破傳統單面接收媒體訊息的閱聽人刻板印象,他們開始會創造自己的文本,並且對抗主流媒體。
舉例來說,最近很熱門的反核議題在批踢踢八卦版上就引起了各方網友論戰。三月七號有網友爆卦,涉及多起弊案的國登營造竟然是核四廠的承包商,核四安全堪憂。隔天主流媒體就跟進報導國登營造以往的弊案,迫使政府部門發布新聞稿澄清,國登營造承包的不是土木工程而是機械設備、安裝及管路工程。
雖然批踢踢的龐大民意可以扮演政府監督者的角色,但它同時也是把雙面刃,群體意見極化的結果可能造成「網路霸凌」。這種霸凌的現象最常見的手段便是「人肉搜索」,意即網民透過各種管道將某爭議議題(例如:Makiyo案以及中指蕭案)的主角資訊公布於網路上,遂引起網民撻伐以及批評辱罵聲浪。
在批踢踢這個自由國度,群體的力量可說是把強大的武器。儘管多數人認為網路使用者往往只追求個體性愉悅、忽略集體價值、易陷入非理性思考,但許多案例(例如:批踢踢網民莫拉克風災救災事件)卻可證明了網路科技的正向性。因此我認為網路力量的運用還是取決於個人判斷,過度涉入的情感可能造成非理性判斷,也可能成為拯救他人的關鍵決策。
參考資料: 〈批踢踢大解讀 最敢說真話的地下社會〉,商業週刊第1320期 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49634&p=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